文|红餐网

餐饮人真是太难了!好不容易熬到2021年,又遇到多地疫情复燃,餐饮业管控升级,春节档能否正常进行都是未知数。

更雪上加霜的是,食材价格又开始大范围的上涨了!

“对我们来说,比疫情更严重的是物价上涨,这物价无止境地上涨太让人头疼了。”

“物价上涨得这么厉害,关门歇业也许是最好的打算吧,白菜都1.6元一斤了。”

雪上加霜!肉蛋、葱蒜、辣椒等食材全线涨价

据红餐网了解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物价上涨的讨论声就没有停止过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,食品价格上涨了10.6%,是所有物价中涨得最快的一个品类。为此,餐饮人一度叫苦不迭。

今年伊始,“羊贵妃”“牛魔王”“蒜你狠”“向前葱”“辣么狠”“火箭蛋”……这些令餐饮人闻风丧胆的热词又卷土重来了!

据央视财经报道,目前,部分地区猪肉的价格已经突破了40元/斤,牛羊肉的价格更是连续刷新了近期的新高。

截至2021年第一周,羊肉批发价已连续7周上涨,从2020年七月的69.22元/公斤涨到了74.87元/公斤;牛肉平均价格为76.95元/公斤 。

一些基础食材的价格,更像坐上了火箭,一天一个价。

比如,白菜1.6-2元/斤;鸡蛋五块多一斤,部分地区涨到6元/斤;大葱批发价5-6元一斤,部分地区出现7-8元/斤;大蒜冲破2.5元/斤;小米辣30多元一斤……

近日,央行副行长公开表示,2021年,物价大概率还会继续“温和上涨”。

涨价难、不涨价也难,餐饮人左右为难!

原材料价格上涨,首当其冲的便是餐饮业。

2021年,多地疫情复燃,餐饮业管控升级,春节档能否正常进行还是未知数,如今物价又大范围上涨,可谓雪上加霜。

为此,餐饮人哀鸿遍野:

“真的太难了!因为疫情,生意本身就受到影响了,现在蔬菜、肉、粮油价格又普遍涨价,利润更少了。”

“今年的餐饮业是不好干,春节前更不好干,原材料价钱飞涨,吃饭的顾客又少,每天除去原料人工,也就基本瞎忙,没什么意思。”

“叫我们做餐饮的怎么赚钱,房租、人员工资、水电,再加上每天都在上涨的物价......”

据红餐网(ID:hongcan18)了解,面对这波物价上涨,一些拥有稳定供应链的大餐企,尚能勉强顶住;而众多中小餐饮门店、单打独斗的夫妻店、个体户,则普遍受到严重冲击。

一位拥有3家火锅店的老板告诉红餐网(ID:hongcan18),他现在愁得晚上都睡不着觉。

“一方面门店客流寥寥,另一方面,春节将近,我们还没备齐货,眼下各种食材尤其是冻品的价格天天在涨,备了怕降价,不备又不行,和去年的情况如出一辙!”

“现在原材料上涨,大家的利润都被进一步压缩了,可谁都不敢轻易涨价。”另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人说道。

他表示,现在消费者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,“消费者才不关心你原材料上涨,他们只关心价格在不在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。你涨价了,人家就不来了。”

而他的担忧也是当下众多餐饮人的担忧。

前不久,西贝才因为涨价被推至风口浪尖。现在这个节骨眼涨价,若没把握好度,消费者一反抗,餐厅可能就得掉层皮。

这样一来,涨价的原材料和逐渐递加的成本,如同悬于餐企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,让原本就不容易的餐饮人更加如履薄冰、举步维艰。

压力山大餐饮人怎么自救?

特殊时期下,餐企经营压力山大。面对汹涌来袭的物价上涨,不涨价,可能很难撑过去;涨价,又怕顾客抵触,进退两难之下,餐厅能怎么办?

在此,红餐网(ID: hongcan18)提几点建议,供大家参考。

1、热门菜品不涨价,其他适当涨价

热门菜品涨价的话,消费者很容易察觉,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,因此建议大家,餐厅的热门菜品尽量不要涨价。

相反,其他的一些菜品则可以适当多次、小幅度的涨价。二者相互补充,顾客不会有明显的感觉,也能相对减小损失。

2、丰富菜品种类,分散风险

在保证特色招牌菜品的情况下,可以开发一些不需要使用高幅涨价原料的新菜品,适当调整经营的菜品种类,减少涨价食材的使用。

除此之外,还可以多用其他品类食材进行替换、补充涨价幅度较大的菜品,规避原材料涨价带来的风险。

3、多推套餐或小份菜

做套餐,其实是比较巧妙的涨价方式,尤其是对外卖为主的餐企而言。

设计套餐时,以热门产品作引流,适当加入小吃、饮料等高毛利产品,组合销售,既让顾客产生丰富实惠的感觉,也能提高点利润。

4、 预留备用金,以备不时之需

鉴于目前疫情情况不明朗,物价上涨的周期也不确定,为了防患风险,餐企在保障正常资金运转的情况下,账面上一定要多留一些备用金,以抵抗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。

5.持续关注价格涨势,适当增加相关储备

特殊时期下,餐饮老板更要持续关注原材料时长走势,适当储备一些价值较高、预期价格持续上涨等材料的库存,以减轻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。同时,也要对原材料准确把握,及时查漏补缺。

6.完善供应链,降低中间环节费用

对一些较大型的餐企而言,则可以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,进一步改善采购环节的管理,保证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。

涉及贵重及批量使用的原料,尽量寻找直接的生产商,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,降低采购成本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