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很对不起大家,没能把店撑下去,接下来一段时间努力争取让大家的投资都有回报。”近日,比逗公司执行董事刘永杰,在五山比逗股东群里公布了投票结果,几乎所有股东都选择了店面拍卖转让,预估整个流程将在7月底前完成,目前已经找到合适的转让方,正在洽谈中。

两年多前,广州比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比逗”)含着“金钥匙”出生,由社会股东控股、学生参股,之后屡获国家、省级创业金奖,堪称大学生创业的典范。当时,多个符合年轻人品味的品牌已拓展到全国一线城市,在校园市场拥有巨大影响力。据了解,潮酷网咖品牌——比逗网咖(比逗W)已在广州、佛山覆盖8家门店;复合型时尚餐饮品牌——比逗餐厅(比逗F)已在广州、北京、天津、重庆、郑州等地建立数家门店;城市新年轻族群专属外卖品牌——比逗外卖(比逗M)已在广州拥有一家旗舰店;致力于创意设计与传播的团队——比逗文化(比逗C)运营着拥有20万用户的生活态度公众号——比逗Share,已积累了多个成功案例,为中小企业体验升级、形象升级作有效的创意输出。

然而,今年5月9日,刘永杰致股东的信件中写道:餐厅店面经营近3年,折旧情况开始加重,而周边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。尽管去年整年盈利情况良好,但自去年9月起,出现营业额同比下降、下降幅度逐月扩大趋势。至今年3月,营业额同比下降幅度已达30%,接近跌破盈亏平衡点。装修摊销3年期已到,如需继续经营,扭转亏损趋势,则需要花一笔钱翻新。

刘永杰同时指出,由于很多股东即将毕业,受前段时间同品牌门店事件风波影响,流转招募宣传难以展开。以目前情况来看,如果维持现状,店面不进行翻修整改,营业额持续下滑,将难以扭转跌破盈亏平衡点的趋势。刘永杰认为,需要在毕业季结束前确定方案并且组织执行,以免贻误最佳处理时机。

3年前,大学生众筹模式一下子让比逗进入了大众视野,此后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并开始复制其创业模式。但好景不长,不少创立之初受关注度很高的餐饮众筹项目相继夭折,近来,有关比逗餐厅勉力支撑和倒闭清算的消息曝光,对众筹模式的质疑与失望也越来越大,有人担心说,众筹会不会活生生地变成“众愁”?

 因为“穷”开起了餐厅

“你们当初怎么想到众筹开餐厅的呢?”

“因为穷啊!”陆珍妮脱口而出,2015年年末加入比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如今她已经是比逗品牌部的负责人了,而原负责人王海早已离开比逗。

作为国内大学生首个众筹项目,比逗在创业之初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。五山比逗餐厅当时的总投资约为100万元,学生团队7个人加起来也只有几万元。怎么才能筹到钱呢?刘永杰和他的创业团队想了一个大胆的点子:众筹。

他们的众筹计划是:众筹股东每股1000元,每位最少需出资1000元,最多5000元,享有1~5股的分红权。经过一个多月的招募,有170多位众筹股东加入,并募集到7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。筹得了资金后,下一步就是选址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,他们在广州五山地铁站附近租了一间临街的铺位。170多位众筹股东都竭力宣传这间咖啡馆,不仅自己来消费,还拉朋友来消费,开业两个月,咖啡馆的生意越来越好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成立之后,比逗先后获得广东省省级创业大赛冠军、吴晓波全国公益创业大赛十强、南方人才杯第四届“赢在广州”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一名、2015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单位、挂牌青年大学生创业板、共青团中央2015年“盐商杯”第二届“创青春”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金奖等荣誉。

今年3月,重庆首家比逗餐厅开业,采用了全新升级的众筹模式,陆珍妮解释:“我们叫比逗2.0,而五山、大学城比逗是最原始的版本,叫1.0。”

 学生股东数量多权利小

五山店刚建立时,学生团队持股占20%-30%。众筹之后,有100多名学生股东加入,学生股东共持有40%股份,其余是社会资本。当时,股份1000元一股,学生最多只能投5股,且学生股东数量控制在200人以下。

由于股东数量庞大,不少众筹项目“看上去很美”,但实际运营却举步维艰,甚至最后散伙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,比逗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董事会,由核心运营团队、校园股东、社会股东中的7人构成,虽然每个众筹股东都拥有建议权,但最终的决策权在专业的核心运营团队手中。

学生众筹创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“毕业”带来的股东流动。毕业以后,离开了广州的股东很难给比逗带来地域性的资源。为此,比逗设置了学生股东毕业的股权流转计划。

对于第一批学生股东,两年之后按贡献度排名,挑选一部分成为永久股东,其余的学生股东毕业时,需将股份流转给高校在校生。

按照股东签订的“出资协议”,股东享有财务知情权和监督权,管理者会定期召开财务答疑会、提供餐厅营业额表、流水表以及每月报表供出资人查看和监督。去年9月比逗公司还开发出一个信息公布平台“比逗星球”,时刻更新店铺营业数据,但是不少股东在“股东群”里仍表示不能及时查看最新营业状况。

此外,普通股东中又会产生学生团队人选,一般5至8人。在陆珍妮看来,有的股东认为没能参与比逗事务,是因为没有参与学生团队工作。“由店长和专业全职团队指导后,学生团队获得的经验更多,更清楚店铺情况,并能了解项目运营,比逗线上线下的诸多活动都是他们在策划与执行”。

但管理各店铺的学生团队,对于总公司而言,却只是“小透明”,不能参与总公司的运营,也不太了解相关情况。

陆珍妮无奈地说:“很难让学生团队与总公司直接接触,但是我们总公司里也有从学生团队升上来的学生。”

 兴也众筹,败也众筹

陈宇(化名)是五山店的学生股东之一,知道五山比逗股份流转后,他一口气投了5股,迄今,他已经参与了一次分红,拿到了1000元。 陆珍妮表示,五山店作为第一家比逗餐厅,运营情况一直都较为顺利,保持盈利状态,看到股东分红很开心,自己也很开心。

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比逗餐厅都像五山、大学城那样每年有较高的分红。

去年年底至今,有关比逗餐厅部分门店勉强支撑甚至倒闭的报道陆续曝光,令不少学生股东担忧,而这在陆珍妮眼里是很正常的。“餐饮经营受很多因素限制,包括团队实力、经营情况、时间、选址、成本控制、营销情况等。最近两年,餐饮行业竞争激烈,广州一些老字号饭店都倒闭了,比如大同饭店,整个大环境持续恶劣”。

这些新闻传出来后,陆珍妮坦言,相关比逗店很有压力,一些运营不错的店也受到股东质疑。对此如何应对?她表示要兼顾经营主体的想法,比如有的人想继续做,有的人不想做下去,最终应由股东决策。“如果学生团队还愿意继续做下去,我们也会支持他们的”。

“比逗餐厅和总公司不是男女朋友的关系,而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,不能因为孩子考了一次60分,(就认为)以后不能考90分了!”陆珍妮说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比逗餐饮分为直营店与加盟店,就目前来说,只有五山、大学城比逗是直营的,而逸仙比逗、暨华比逗店则是加盟店。由于“比逗模式”公开后,有许多人响应,许多学生想用比逗的模式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,因此对经过比逗公司筛选认可的学生团队,将免费提供品牌授权、基础运营。

“每个比逗分店都注册成公司进行众筹、独立运营并自负盈亏,因此,学生团队作为众筹发起人,也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。”陆珍妮提醒说。

多次换血与转型,还是原来的比逗吗

“成长,并帮助他人成长”是比逗的核心理念,比逗模式让一群90后大学生的“创业梦”走进了现实,然而创业到后期,发展与理念摩擦,问题开始出现。

3年间,比逗已经发生多次转型与核心领导团队换血。2015年年中,比逗的团队从原来的20余人,发展到200人,公司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。不再是初期较为松散的组织架构,而是全公司化运营,设立了市场部、品牌公关部、财务人事、产品部等诸多部门。

最大的调整是公司CEO的调整。前任CEO刘永杰创建了公司,但由于公司业务经营方向发生了变化,公司内部进行了调整。刘永杰开始负责公司新媒体运营,负责人事的杨弘浩成为新的CEO,统筹协调公司事务。理顺了组织架构,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,仅半年时间,比逗就增加了3家高校分店。

2015年8月众筹与社群分享平台比逗Share上线后,比逗不再是一家纯粹的西餐厅,而是一个“以众筹模式建立的青年共享社区”,把众筹的目标消费者通过社群分享平台“圈”了起来。

从去年6月开始,公司开始转型。“原来的餐厅还是主要品牌,由于比逗要把 互联网+ 的概念做出来,确定把比逗西餐厅与比逗两个品牌区分开来,主要是为了比逗走得更远,做出更多比逗+的概念来。”陆珍妮说。一个月后,CEO杨弘浩由于内部矛盾原因辞职,这无疑给比逗带来冲击。

以一个多月一家网咖的速度开张,从去年年中开始,比逗至今已在广州开了7家网咖,第8家燕塘店比逗网咖也即将开业。“网咖产品取代老本行——餐饮产品成为公司主打。”与比逗餐饮经营模式不同,比逗网咖经营主体不再是学生团队,而是全职专业团队,比逗公司进行品牌授权,管理运作,采取合伙人机制。

由于部分实体餐饮出现经营问题,今年年初比逗又一次进行了战略调整,整个团队削减到10个人,仅分为业务部和品牌部。对于餐饮这方面,公司对非直营、不盈利的比逗店进行处理,走清算流程。与飞速扩张的网咖相比,比逗餐厅却在一家家关闭。陆珍妮透露,仍在正常营业的比逗餐厅只剩下广州的五山店、大学城店、天津大学城附近的“拾光比逗”以及重庆大学的比逗众筹餐厅。

陆珍妮坦言,一直以来比逗公司都在为比逗餐饮店输血,总体是处于亏损状态的。“刚创业时热情澎湃,但是几年后冷静下来,还是要回归到商业本质。创业也好,商业也好,本质肯定是逐利的。年初的调整,我们也很痛苦,面对了各种压力与质疑。”从以上情况来看,比逗餐厅很有可能将被缩小甚至逐步取消。“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,就像去年我们也不知道现在会做网咖一样”。

“当然,我们还是希望在保留众筹基因、精神的同时,努力做好经营。”陆珍妮说。